趣味运动会
当前位置:主页 > 网站新闻 >
教养:自然后果与分离课题 2大原则解决爸妈头痛问题
 
2019-12-03 16:31

40 --> 资料来源:未来Family-生活?教养?爱

北京拓展基地

Q10宝宝妈妈免费惊天30小时小孩妈咪30甇瑞

阿德勒心理学很重要的核心概念为「温和且坚定的态度,自然而合理的结果」,只要掌握这个大原则,父母最头痛的吃饭、收拾玩具和上学迟到等困扰,都能迎刃而解,让孩子从行为后果中学会负责任。

对很多父母来说,让小孩好好吃饭真是件苦差事。怕小孩饿肚子,妈妈在后面追着跑:「拜託你再吃两口就好,」偏偏小孩不领情,爸妈于是生气、威胁小孩:「你再不吃饭,我就把你送去孤儿院。」

阿德勒心理学很重要的核心概念为:「温和且坚定的态度,自然而合理的结果。」只要掌握这个大原则,父母最头痛的吃饭、收拾玩具和上学迟到等困扰,都能迎刃而解,让孩子从行为后果中学会负责任。

自然后果让孩子学会负责

「自然后果」是指,在大人不干涉的情况下,行为本身所导致的自然结果,例如:不吃饭会肚子饿、不穿外套会冷。

宝血幼儿园园长何翩翩认为:「教养不该是叫孩子感到害怕,而是让孩子经历自然的后果。」比方孩子不收玩具,你叫他去罚站10分钟,下次他还是不会收玩具。何翩翩的做法是,如果你不收,玩具就会「消失」一星期、没有得玩,让孩子承受自然的后果。

何翩翩建议家长,多练习直述句和肯定句。例如:孩子不吃饭,家长不用生气,直接告诉孩子「不吃晚餐的后果就是,晚餐会被收走、要等到明天早上才有早餐吃」。温和的指出行为的后果,并且坚持到底,不因一时心软而屈服。

运用自然后果之前,爸妈必须先确认自己的底限在哪里,因为有些后果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担。像天冷孩子坚决不穿外套,因此生病的话,上班族爸妈还得请假照顾小孩。因此,爸妈必须告诉孩子底限在哪,而不是全权交给孩子做决定。

哪些情况不适用自然后果?

《温和且坚定的正向教养》一书提到,自然后果虽然是协助孩子学会负责的一种方式,但也有不适用的情况:

1.孩子有危险:像是让孩子在马路上玩耍,没有人承担得起自然后果。
2.要花时间训练:以过马路来说,大人需要教导孩子马路的危险,过马路之前要看左右有无来车。这些都需要时间训练,让孩子可以理解因果关係。
3.自然后果会影响别人的权益时:例如不能容许孩子体验对别人扔石头的自然后果。4岁以下的孩子特别需要大人的监督照顾,就是这个道理,以便及时介入,避免危险。
4.孩子不觉得行为的结果是个问题的话,自然后果就无法发挥效果。例如:有些孩子觉得不洗澡、不刷牙、不做功课、吃太多垃圾食物,并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。

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吴毓莹认为,以不刷牙为例,蛀牙对孩子来说太遥远,大人可以提出这件事对他生活的意义,例如嘴巴臭会被笑。如果连这个他也不在乎,大人要小心的是,为什么他不在乎和团体的连结及归属感。

何翩翩提醒,3~6岁的孩子无法体会自然后果的事。例如看电视太近对视力不好,父母就要帮忙,光叫孩子往后坐没有用,直接把孩子抱到后面或是关掉电视,爸妈清楚表达坚定的态度,孩子就会知道大人的原则。

逻辑后果的4R条件

除了自然后果之外,「逻辑后果」也是行为后果的管教工具。什么是「逻辑后果」?是指父母加诸于孩子的行为后果,例如孩子乱画书桌或打翻牛奶,相关的后果是要他清理乾净。

建中辅导主任鲍顺聪比较,「惩罚」是上对下的关係,其预设是「feel bad, do good.」而自然后果、逻辑后果的预设则是,强调「feel good, do good.」他强调,逻辑后果必须与孩子犯的错有关连性,例如上学迟到叫小孩不准吃饭,两者没有关连,就变成惩罚。

另外,说话若带着指责,像是「你怎么那么笨」、「牛奶也倒不好」,也会使逻辑后果变成惩罚。

简.尼尔森(Jane Nelsen)在《温和且坚定的正向教养》中指出,逻辑后果有四个R条件,分别是:1.相关(Related):行为和后果之间有关连性。2.尊重(Respectful):不带有归咎、羞辱或痛苦。3.合理(Reasonable):结果对大人和小孩来说都是合理的。4.事前告知(Revealed in advance):让孩子有机会知道如果他选择某种行为的话,就会发生的事,或是大人就会如何处理。

釐清谁是问题的主人

阿德勒说:「釐清谁是问题的主人。」以父母头痛的上学迟到来说,究竟是小孩或爸妈的问题?高师大教育系教授杨瑞珠表示,只要问「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会影响谁?」「谁该负起这件事最终的责任?」就能清楚判断到底是谁该面对的问题。

小孩上学迟到,是他自己要去学校面对后果,这是社会运作的逻辑后果。杨瑞珠提醒爸妈,不要帮孩子拥有他该负责的课题,爸妈可以做的是,尊重鼓励孩子、协助他做选择、解决问题。要注意的是,「避免跟孩子权力斗争,争到底谁是老大?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,一旦孩子不服输,需要解决的课题马上就失焦。

《不教养的勇气》作者岸见一郎认为,「比起父母以为的,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可以独力完成很多事了,却因为父母硬要代替孩子扛下责任,导致孩子永远学不会自立。在那之前,父母只要静静观察就好。」

但这并非叫父母从此不闻不问、袖手旁观,而是运用方法,转换成亲子共同的课题。例如孩子不读书时,父母可以这样说:「最近不常看你读书,我们可以谈谈吗?」岸见一郎指出,「很多父母都会以『为了你好』为由,硬要介入孩子的问题,然而唯有在亲子关係平等,课题区分明确的前提下,父母才可能帮得上忙。」

《未来Family2018 7月号》

搜更多「 然后、分离、爸妈、头痛、问题」相关经验新知。

搜寻,就从BabyHome开始。



分享 列印 收藏
别让孩子当「没有兴趣的人」!如何选填大学科系?选校、选系还是... 【最美妈妈力】就是要一起 杨嘉玟&杨嘉怡:从女孩变母亲,不变的是彼此的默契 北京租车公司

延伸阅读


  • 春季小儿常见疾病
  • 打击流感!别轻忽喷嚏和咳嗽散播病菌的威力
  • 孩子常一遇到困难就习惯转头找帮手?透过小游戏培养勇敢与自信
  • 陪做功课一个小孩打倒两个大人!5步骤慢慢走入他的心
  • 亲子食育课,玩出生活力